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我国主要依赖核酸单独或混合检测监测新冠病毒感染。该策略在感染人数很少时可以保证准确快速动态清零。尽管经过流程优化,核酸检测仍需使用价格相对昂贵的专门仪器,从采样到出具报告耗时6~24小时,且需要大量采样、仪器操作等人员。
随着近期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我国多点暴发、快速增长,单纯的核酸检测不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让防疫人员疲于奔命,而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快速鉴别每个新冠感染个体。
新冠抗原检测则类似于妊娠检测,可由个人居家完成,操作简便,从采样到得到结果仅需15至30分钟。抗原检测灵敏度比核酸检测低100至1000倍,但一般仍足以发现正在传播病毒的人。
在此背景下,国家卫健委于3月11日推出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试行)方案。该方案规定抗原检测目前适用于3类人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的人员,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封控区和管控区内人员,以及社区居民。对于抗原检测阳性人员,方案要求其立即进行核酸复查。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昨晚就新冠抗原检测政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我们要面对在中国逐步开放过程中更大规模的国际输入性病例,我们“始终要把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传播水平,要跟病毒比时间,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社会面的清零”。
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公告,宣布批准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检验科主任侯琦向本刊介绍,该院及嘉会医疗旗下诊所也即将开展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及相应的培训服务。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今年1月初在临床实践栏目发表的文章中系统介绍了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NEJM医学前沿》在此翻译抗原检测相关内容。
SARS-CoV-2检测在发现COVID-19病例、减少病毒传播和指导公共卫生领域感染控制措施方面至关重要。
抗原检测法的原理是检测是否存在病毒蛋白,该检测法可快速出结果,与妊娠测试的原理相似。抗原检测法具备快速且可扩大规模的即时检测性能,但其灵敏度低于大多数基于核酸的检测法。抗原检测法无扩增步骤,因此其检测限是基准检测法的100或1000倍(即比核酸检测灵敏度低100至1000倍),但如果目标是发现正在传播病毒的人,那么上述较高的检测限并不重要。
为了使快速诊断检测法(RDT)获得美国FDA、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盟监管机构的临时批准,与作为参考标准的实验室RT-PCR检测法相比,RDT必须达到至少80%的灵敏度(阳性一致性)和98%的特异度(阴性一致性),WHO要求特异度达到至少97%。
研究表明,应用各种基于抗原的RDT筛查无症状者时,可达到不同程度的临床准确度(灵敏度,36%~82%;特异度,大约98~100%)。
美国传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建议,检测有症状者或筛查无症状者时采用分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DT或实验室核酸扩增检测法(NAAT),而不采用基于抗原的RDT。然而,IDSA认为,在分子检测法既不易获得也不可行的地区,采用基于抗原的RDT或有帮助。
在一些人身上,RT-PCR检测法可在SARS-CoV-2初次感染后保持阳性数周或数月,但这一阳性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意味着他们携带可导致感染的复制型病毒。
急性SARS-CoV-2感染的诊断检测可采用分子NAAT或基于抗原的检测法,两者均有快速检测方案。分子NAAT检测是否存在病毒基因靶点,包括N、S和E基因以及开放阅读框1ab(ORF 1ab)。RT-PCR检测法是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性SARS-CoV-2 NAAT。基于抗原的检测法也称为免疫检测法,它检测SARS-CoV-2的特异性表面蛋白结构域,包括核衣壳、刺突和受体结合结构域。检测宿主抗SARS-CoV-2 IgG或IgM抗体的检测法不能用于诊断急性感染。
基于抗原的检测法在症状出现后将保持阳性5~12天,而且在病毒载量高的感染者中性能较高,而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相关。因此,与分子检测法相比,基于抗原的检测法与复制型SARS-CoV-2之间可能有更高的相关性,并且可能提供有关潜在传染性的信息。
抗原检测大多数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侧流式检测,还有一些使用薄微流测试条、磁珠或免疫荧光读数,以增强蛋白质捕获和检测。基于抗原的RDT的适用人群多为有症状者,可在10~30分钟内出结果,但有几种检测法获得了用于筛查无症状者的紧急使用授权;其中大多数检测法应在3天期间实施两次检测,但在已批准的检测法中,也有少数对无症状感染的检测灵敏度高,因此无需多次检测。
由于基于抗原的RDT检测的是表面蛋白(主要是核衣壳)的表位,因此其性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结构和构象,而不是单个基因突变。我们亟需开展临床研究来评估分子RDT和基于抗原的RDT(包括唾液检测法)对新出现的高关注变异株的检测性能。
如何抗原检测
特别申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自NEJM医学前沿,不代表贪吃的夜猫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c4NzU0MQ==&mid=2247510766&idx=1&sn=43d2281372d8efbb7b1996d041d9aeea&chksm=97901b94a0e79282c6051c17ec96aa185a504a242b800fd706cea4cb681f95ed699c7636dde0&scene=178&cur_album_id=1338124599644553217#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