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临床病例背景
一名 52 岁女性因 “排尿烧灼感、高热、寒战伴畏寒 1 天” 就诊急诊科。查体:脉搏 130 次 / 分,呼吸频率 30 次 / 分,血压 80/60 mmHg,意识模糊,伴腹部压痛。最终诊断:尿路感染(UTI)合并感染性休克。
二、核心定义
- 脓毒症(Sepsis)
定义为 “由宿主对感染的失调反应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评估器官功能障碍的标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较基线升高≥2 分(SOFA 评分越高提示器官衰竭越严重)。 -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属于 “脓毒症的严重亚型”,其核心特征是 “潜在的循环与细胞代谢异常程度足以显著升高死亡率”。临床诊断要点:脓毒症基础上出现组织低灌注,具体表现为:- 持续性低血压,需使用血管升压药维持;
- 血清乳酸水平升高(提示组织缺氧)。
三、15 步临床诊疗实操流程(重点标记)
步骤 1:气道与呼吸的初步复苏管理
- 对重症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需立即开展气道护理;若存在呼吸功能障碍,需及时启动辅助通气。
- 早期控制呼吸的核心目的:减少呼吸肌耗氧量,改善重要器官(脑、心、肾)的灌注。
步骤 2: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识别要点
- 临床表现多样性影响因素:感染部位、致病菌类型、受累器官 / 器官功能障碍模式、基础慢性疾病,最关键因素是 “从发病到接受医疗评估的时间”(时间越久,预后越差)。
- 诊断关键原则:感染与器官功能障碍可能表现隐匿,需保持高度临床警惕性。
- 常见器官受累表现(实操识别重点):
- 心血管系统:低血压(收缩压 < 90 mmHg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 mmHg);
- 呼吸系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急促、低氧血症;
- 肾脏:急性肾损伤(AKI),表现为尿量减少(少尿:<0.5 ml/kg/h)、血清肌酐升高;
- 中枢神经系统:意识模糊、谵妄(需与其他脑病鉴别);
- 其他:麻痹性肠梗阻、肝功能异常、高血糖、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
步骤 3:初始复苏(黄金时间窗内的关键操作)
3.1 液体复苏(核心措施)
- 初始液体选择:晶体液(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
- 初始给药方案:插入大孔径外周静脉导管,先给予1000 ml 晶体液快速冲击;
- 3 小时复苏目标:累计给予≥30 ml/kg 晶体液(需根据患者体重精确计算,如 60 kg 患者需 1800 ml);
- 液体管理原则:需频繁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每 30-60 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尿量),避免盲目补液。
3.2 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评估
- 休克类型不确定时:需额外行血流动力学监测,首选床旁超声心动图(快速评估心功能);
- 液体反应性评估(优先用动态指标,比静态指标更可靠):
- 自主呼吸患者:采用 “被动抬腿试验 + 每搏量监测”;
- 机械通气患者:监测 “收缩压变异率、脉压变异率或每搏量变异率”
- 液体耐受性评估:需结合临床体征(如肺部湿啰音)或肺部超声,避免液体超负荷(尤其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
3.3 关键复苏目标(实操达标值)
- 平均动脉压(MAP):使用血管升压药时,目标为65 mmHg(不建议更高目标,研究证实无额外获益);若患者有基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可适当提高 MAP 目标(如 70-80 mmHg);
- 尿量:维持**≥0.5 ml/kg/h**(作为器官灌注充足的初步指标);
- 血清乳酸:需结合临床场景评估,若因组织低灌注导致乳酸升高,需通过复苏使其逐步下降;若无法检测乳酸,可将 “无肾功能衰竭时的碱缺失(代谢性酸中毒)” 作为替代指标;
- 组织灌注评估:通过 “四肢温度(温暖提示灌注好)、皮肤花斑(减少提示改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2 秒为正常)” 评估,CRT 可作为成人感染性休克复苏的辅助指标;
- 转入 ICU 时间:患者需在入院后 6 小时内转入 ICU(避免延误重症监护)。
步骤 4: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精准定位感染源的基础)
- 适用人群:疑似脓毒症但未合并休克的成人患者;
- 核心评估内容:
- 病史:详细询问感染相关诱因(如近期手术、侵入性操作、皮肤破损、慢性感染病史)、基础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等);
- 体格检查:重点排查感染部位(如肺部听诊、腹部触诊、泌尿系统查体、皮肤黏膜检查);
- 鉴别诊断:需通过病史 + 查体 + 辅助检查,区分 “感染性病因” 与 “非感染性病因”(如胰腺炎、自身免疫病等类似脓毒症的疾病),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 时间要求:需在患者就诊后 3 小时内完成评估,若高度怀疑脓毒症,需同步启动抗菌治疗。
- 特殊情况处理:若感染可能性低且无休克,可暂不使用抗菌药物,但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每 1-2 小时复查)。
步骤 5:初步检查项目(必查 + 选查)
- 同步复苏同步送检(避免延误),必查项目:
- 血液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评估感染、贫血、血小板减少)、血培养(需采集 2 套,分别来自外周静脉 + 可能的感染部位)、尿素、肌酐(评估肾功能)、电解质(纠正紊乱)、肝功能(排查肝损伤);
- 血气与乳酸:采集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步检测血清乳酸(升高提示组织低灌注);
- 影像学与心电:心电图(排查心肌缺血)、胸部 X 线(排查肺部感染、ARDS);
- 关键监测要求:
- 乳酸:若初始乳酸升高,需频繁连续监测(每 2-4 小时 1 次),评估复苏效果;
- 降钙素原(PCT):非脓毒症诊断指标,但连续监测可指导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如 PCT 持续下降,可考虑缩短疗程或换用窄谱抗菌药);
- 感染源未明确时:需持续重新评估,若发现非感染性病因,需立即停用经验性抗菌药物(避免耐药)。
步骤 6:抗菌药物启动(时间窗是关键)
6.1 启动时间(黄金时间节点)
- 感染性休克患者:需在确诊后 1 小时内启动抗菌治疗(每延迟 1 小时,生存率下降 7.6%);
- 脓毒症(无休克)患者:需在确诊后 3 小时内启动抗菌治疗。
6.2 标本采集与抗菌启动的平衡
- 原则:启动抗菌药物前,需先采集合适的标本进行培养(如血、尿、痰、脓液);
- 特殊情况:若因客观条件限制(如标本采集困难)导致延迟超 45 分钟,需优先启动抗菌治疗,再补充采集标本。
6.3 抗菌药物选择
- 初始方案:需覆盖 “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广谱抗菌药物,且确保药物能渗透至感染源(如中枢感染需选血脑屏障穿透性好的药物);
- 剂量原则:根据 “药代动力学 / 药效学(PK/PD)” 计算剂量(如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 特殊感染人群用药:
- 肺炎球菌菌血症合并感染性休克:需联合 “β- 内酰胺类 + 大环内酯类”;
- 多重耐药菌(MDR)高风险患者(如近期住院、既往用抗菌药、MDR 定植史):需用2 种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药联合治疗;
- 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需用 “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联合方案”;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风险患者:需加用 “覆盖 MRSA 的药物”(如万古霉素),低风险患者无需覆盖;
- 真菌感染高风险患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免疫缺陷、中心静脉导管):需经验性启动抗真菌治疗(临床需结合患者风险评估)。
6.4 疗程与调整
- 常规疗程:7-10 天;
- 延长疗程指征:临床反应缓慢、感染灶无法引流(如脓肿未切开)、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如中性粒细胞减少);
- 停药依据:结合 “临床评估 + 降钙素原(PCT)水平”,而非仅依赖临床症状(如 PCT 降至正常范围,且症状缓解,可考虑停药);
- 病毒性感染:如脓毒症由重症流感引发,需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
步骤 7:脓毒症感染源控制(根除感染的核心)
- 核心目标:尽快明确感染灶的解剖位置,并采取措施清除感染源;
- 操作时机:在 “医疗与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执行”;
- 具体措施(实操手段):
- 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
- 感染坏死组织:手术清创;
- 感染相关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呼吸机管路,若怀疑感染,需在建立替代通路后立即拔除;
- 持续污染源:如胃肠道穿孔,需手术修补。
步骤 8:液体治疗优化
- 首选液体:晶体液(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氯含量低于生理盐水,可减少高氯血症风险(大量补液时优先选);
- 白蛋白使用指征:仅在 “需大量晶体液维持灌注” 时考虑(如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用 5% 白蛋白进行 “初始复苏 + 后续容量替代”;
- 禁用液体:羟乙基淀粉(会损伤肾功能、影响凝血,增加死亡率);
- 液体管理策略:
- 仅对 “有明确低灌注体征” 的患者补液;
- 初始复苏后 24 小时内,若仍有低灌注,采用 “限制性 vs 宽松补液” 尚无定论,需结合患者反应调整。
步骤 9:血管升压药优化使用
9.1 启动时机与目标
- 启动原则:尽早使用(低血压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 MAP 目标:维持≥65 mmHg(基础高血压患者可适当提高)。
9.2 药物选择与给药途径
1. 一线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首选);
2.给药途径:
- 初始可经外周静脉给药(仅适用于低剂量);
- 需高剂量时,需立即插入中心静脉导管(避免外周血管损伤);
- 所有使用血管升压药的患者,需放置动脉内导管(精准监测血压)。
9.3 药物调整与替代方案
- 去甲肾上腺素反应不佳:首选加用肾上腺素;
- 仍低血压:加用 “小剂量血管加压素(0.03 单位 / 分钟)”,不可作为一线药物;
- 特殊人群替代药:仅在 “心律失常风险极低、心输出量低 / 心率低” 的患者中,可用多巴胺替代去甲肾上腺素;
- 禁用药物:低剂量肾多巴胺(无肾脏保护作用,反而增加不良反应);
- 心肌功能障碍处理:若出现 “心脏充盈压升高 + 心输出量降低”,需加用多巴酚丁胺(改善心肌收缩力)。
9.4 停药原则:血压稳定后,需逐渐减量(避免血压反跳)。
步骤 10:液体与血管升压药的降级使用(避免过度治疗)
- 治疗有效指征:血压稳定、尿量正常、乳酸下降、意识改善;
- 液体调整:降低输液速度,逐步调整至 “维持量”,若患者可耐受,启动肠内营养;
- 液体平衡目标:维持中性液体平衡(入量≈出量);
- 利尿处理:若患者无法自主利尿(如尿量少但无低灌注),且病情稳定,可加用低剂量利尿剂(如呋塞米)。
步骤 11:皮质类固醇使用
- 适用人群:对液体 + 血管升压药无反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
- 药物选择与剂量:
- 首选 “氢化可的松”,剂量 200 mg / 天;
- 给药方式:24 小时持续静脉输注,或每 6 小时静脉推注 50 mg(血糖波动患者优先持续输注);
- 疗程:持续使用至 “停用血管升压药”,再逐渐减量(疗程约 1 周);
- 特殊人群: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需继续给予替代剂量(避免肾上腺危象);
- 禁用检查:不常规推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无指导意义)。
步骤 12:血糖控制(避免高血糖与低血糖风险)
- 监测频率:频繁监测血糖(初始每 1-2 小时 1 次,稳定后可延长);
- 胰岛素启动指征:连续 2 次血糖≥180 mg/dL;
- 控制目标:血糖维持在 140-180 mg/dL(避免严格控制至≤110 mg/dL,易导致低血糖);
- 实施方式:在 ICU 中采用 “标准化血糖管理方案”,优先通过静脉输注胰岛素控制。
步骤 13:其他辅助治疗
13.1 输血与凝血管理
- 输血目标:血红蛋白维持≥7.0 g/dL(无心肌缺血、无持续失血的患者);
- 新鲜冰冻血浆(FFP)使用指征:仅在 “有出血” 或 “计划行有创操作” 时,用于纠正凝血异常,无出血时无需使用。
13.2 呼吸支持优化
- 机械通气策略:采用 “肺保护性通气”,具体参数:
- 潮气量:按理想体重计算,6 ml/kg;
- 呼气末正压(PEEP):中重度 ARDS 患者需用高 PEEP,但需确保 “平台压 < 30 cmH₂O”;
- 体位: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中重度 ARDS 患者预后);
- 神经肌肉阻滞剂:避免使用,仅在必要时间歇使用(不可持续输注);
- 严重 ARDS 处理: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需尽早考虑 “静脉 – 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但需在有条件的专科中心实施。
13.3 镇静与肾替代治疗
- 镇静原则:尽量减少镇静深度,优先采用 “间歇给药”(避免持续输注导致的过度镇静);
- 肾替代治疗(RRT):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时,采用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 或 “缓慢延长每日透析(SLED)”。
13.4 不推荐的辅助治疗:血液净化系统等免疫调节剂(无明确获益证据,不常规使用)。
步骤 14:不再推荐用于严重脓毒症的疗法(明确禁用 / 不推荐)
- 活化蛋白 C(无获益,已退市);
- 免疫球蛋白(无证据支持常规使用);
- 静脉注射硒(无改善预后作用)。
步骤 15:一般支持治疗(基础保障措施)
- 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所有感染性休克患者,需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
- 应激性溃疡预防:所有患者需给予 “质子泵抑制剂(PPI)” 或 “H₂受体拮抗剂”;
- 其他:常规 ICU 支持(如营养支持、疼痛管理、感染控制)。
转载至:https://mp.weixin.qq.com/s/vqguIZHOWq1CFZXKpgofqw
特别申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vqguIZHOWq1CFZXKpgofqw,不代表贪吃的夜猫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Criticanl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