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属埃希菌属,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即有该菌存在,并终身存在。大肠埃希菌经常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水源及食物导致腹泻,尤其是旅游者腹泻。同时,大肠埃希菌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住院患者即使未使用过抗生素,其口咽部亦常有肠杆菌科细菌寄殖,并可通过患者之间及工作人员与患者间的接触、呼吸道气溶胶吸入或各种医疗操作等使患者获得感染。

一、病原学

大肠埃希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厌氧,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有菌毛,无芽孢。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和底层菌产酸产气,硫化氢阴性,动力阳性,可同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此外,大肠埃希菌有O、H、K三种抗原,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

二、致病性

大肠埃希菌是机会性致病菌,不同菌株的侵袭力,与细胞壁的结构,尤其是类脂A(为内毒素的核心结构)和细菌产生的酶、毒素或代谢物有关。目前已分离或鉴定的与毒力有关的因子可分为:①主要毒力因子,如内毒素(如脂多糖)、外毒素、膜结合毒素(如β溶血素)等;②辅助毒力因子,有黏附素、鞭毛、荚膜及铁载体等。通常由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疾病,一般而言,具有黏附于粘膜表面能力、能对抗血清的杀菌活性、有荚膜并能产生细胞外蛋白分解酶的菌株,其毒力和致病能力亦较强。

大肠埃希菌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腹泻,主要有:①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产生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ST)两种毒素。含LT的大肠埃希菌不入侵大肠上皮细胞,而是以其肠毒素致病,毒素的作用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类似,能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而引起水样腹泻。另一毒素ST可能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量增多而引起腹泻,但病程较短。LT和ST的产生由质粒控制,已知ETEC有20余个血清型,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②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n Escherichia coli,EPEC)可黏附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底座样突起,通过使邻近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松解和刺激分泌等机制引起急性水样腹泻。EPEC仍是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③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ce Escherichia coli,EIEC)能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在细胞质内生长繁殖,其毒力因子和发病机制与志贺菌属相仿;在内毒素的作用下,细胞被破坏,引起炎症反应和溃疡,产生水泻或进展到腹绞痛、发热、里急后重、粘液血液等痢疾样症状。常在较大儿童及成人中致病,可引起暴发流行或散发病例。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EHEC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部分菌株可产生志贺样毒素,毒素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凝血因子释放和微血管栓塞,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数由O157∶H7血清型引起,需注意的是,抗菌药物可诱导志贺样毒素的表达和释放、增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发生风险,因此EHEC禁用抗菌药物。⑤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除黏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导致微绒毛损伤外,可产生一种耐热的肠毒素和质粒编码的肠毒素,引起儿童或HIV感染者持久性腹泻。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大肠埃希菌可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引起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大肠埃希菌可污染尿道口,引起上行性感染而发生膀胱炎,由膀胱上行至输尿管、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可自血液到达胆囊,或经门静脉入肝,如肝脏未能清除细菌,则细菌可随胆汁排出而感染胆囊;胆道蛔虫也可将大肠埃希菌带入胆囊或胆管,造成上行性感染。大肠埃希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50%的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来源于尿路感染,亦可由腹部外伤、腹腔手术后感染等引起。部分血流感染患者入侵途径不明,多见于肝硬化、恶性肿瘤、血液病、糖尿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仍可能为内源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可表现为尿道炎、膀胱炎或肾盂肾炎,患者本身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是重要诱发因素。尿道炎和膀胱炎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肾盂肾炎则还有高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腹腔感染:阑尾穿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小肠憩室炎症穿孔及全身感染等均可引起腹腔内脓肿。大肠埃希菌所致的脓肿常合并有厌氧菌如厌氧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拟杆菌属等感染,故脓液多有臭味。

胆道感染与肝脓肿:常发生于胆石症、胆道手术等基础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寒战,右上腹痛,局部有压痛、肌紧张等,伴有其他毒血症症状,部分病例可伴发中毒性休克、黄疸等。大肠埃希菌是肝脓肿仅次于肺炎克雷伯菌的病原体。

肺部感染:大多见于医院感染、或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累及肺下叶的支气管肺炎,部分患者可伴发脓胸、血流感染等。
血流感染:常发生在肾盂肾炎或其他尿路感染者中,尤其合并尿流不畅患者;或发生在腹腔感染、肠道感染及盆腔感染的基础上,在医院获得性革兰氏阴性杆菌血流感染中居首位。起病多急骤,高热,主要特点为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全身毒血症症状、神志淡漠、反应迟钝,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DIC等,少数患者可继发迁徙性病灶。

肠道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均可引起儿童腹泻,有时可在病房或幼儿园引起暴发流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常引起旅游者腹泻,大多症状较轻,有水泻、腹痛等,发热不显著,3-4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肠痉挛。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腹泻常有粘液血便,与细菌性痢疾难鉴别。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通常患者不发热;有的菌株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衰竭、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老年患者中有死亡病例报道。

脑膜炎:新生儿常可发生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尤其多见于早产儿,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易激惹)、喂养困难、体温异常、前囟饱满,但症状多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

四、实验室检查

自血、尿、粪便、脓液、脑脊液、痰液等标本中可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腹泻流行时可从多数患者中分离出同一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且和可疑食物中分离者一致。鉴定不同型别的大肠埃希菌需采用PCR或DNA探针方法。

寄居于肠道的大肠埃希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周围环境、水源及食品等。样品中检测出大肠埃希菌愈多,表示粪便污染愈严重,也间接表明可能有肠道致病菌污染。因此,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规定,在100ml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五、抗菌治疗策略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转载至:https://mp.weixin.qq.com/s/SIqLmDZIbf3ZMjKyS0tf4w

原创文章(本站视频密码:66668888),作者:xujunzj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yicu.cn/?p=20726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xujunzju的头像xujunzju管理者
Previous 2025年6月9日 19:24
Next 2022年1月6日 15: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联系我们
邮箱:
xujunzju@gmail.com
公众号:
xujunzju6174
捐赠本站
捐赠本站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