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京协和医院杜斌。今天和各位同道相聚,想聊聊我们重症人共同的经历——那些在生死边缘的坚守,那些对“主角”二字的感悟。
在1982年的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在十来平米的小屋里,用一张病床、两台监护仪开启了中国重症医学的征程。他刚从法国进修归国,需要反复跟外科主任解释:“术后病人多器官出了问题,放在你们这儿是不行的。”第一个病人的家属攥着他的白大褂问:“放你这儿,能比在外科好?”这样的追问,我们听了四十多年。
80年代末期,煤矿事故频发,厂矿医院的ICU成了“生死缓冲带”。一次井下事故,有三名矿工同时出现呼吸衰竭、休克,我们在临时改造的监护室守了七天七夜,靠手动呼吸机和静脉推注药物硬撑。最后一位矿工脱离危险时,矿长说:“你们不是在治病,是在抢命!”
非典时期更难忘,穿着多层防护服转运气管插管病人,救护车后座就是临时监护台,患者血氧掉到80%时,我们隔着面罩喊“调整呼吸机参数”的声音都在发抖。
正是这些时刻让我们明白:当疾病突破专科边界,当生命进入“多器官告急”的境地,重症医护必须成为统筹全局的守护者。
我们常常跟年轻医生说:“别总想着当名医,先当好‘生命调度员’。”我们团队有位教学老师,带规培医生时总把病例分析成“如果是你,下一步怎么做?”讨论脓毒症休克病例的时候,他也总是模拟跟家属谈话,自己去扮情绪激动的家属,逼着年轻住院医把“死亡率”翻译成“我们会进一步的争取和努力。”这教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文的情怀。
如今的重症医学,更像是精密的生命支撑平台。去年有位心梗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我们用呼吸机稳住氧合,应用了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我们又等心内科做好了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因肾功能衰竭做了CRRT,又转回肾内科接续血液透析。整个过程就像接力赛,我们不是冲在最前的选手,而是确保每一棒都顺利交接的裁判。
在国家重大应急突发事件中,这种特质更为突出。比如在新冠疫情中,病人呼吸、循环、肾脏问题同时爆发,我们既要调呼吸机的参数,ECMO的指标,又要盯炎症指标,还要协调各专科制定方案。有位老专家说:“你们就像乐队指挥,少了哪个声部都不行,但是总有人要让所有乐器合在一起。”我们从来不是要取代什么,只是让每个学科在危急时刻都能发光。
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华西医院的ICU见到一群截肢少年。他们多数还是初中生,人生轨迹突然转弯,我们曾担心他们的未来,可生命的韧性远超想象:有人考入大学当辅导员,有人在家乡开网店自食其力。他们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主宰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在ICU,我们每天直面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有对老夫妻同时住院,老先生病危,老伴体弱难行。我们把两张病床推到一起,让两只苍老的手在最后时刻相握。那一刻,仪器成了背景,生命本身的情感与联结,才是无可争议的主角。
我们拥抱AI、大数据这些新技术,它们像望远镜、显微镜拓展能力,但我们也要永远清醒:技术是工具,替代不了思考与关怀。协和医院的林巧稚大夫说过:“黄包车夫,我训练几年也可以做好某些手术。”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插管、置管,核心价值也许就淡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对复杂病情的洞见、对治疗策略的权衡,更在于对生命无条件的尊重——这也许正是AI学不会的灵魂之光。
各位同道,重症医学的发展史,是无数人成为“生命主角”的故事。我们或许成不了聚光灯下的明星,但是,每个让病人多活一天、多一分希望的瞬间,都是对“主角”最好的诠释。

转载至:https://mp.weixin.qq.com/s/YybHFU14B2h9rPJsv4ALBQ
原创文章(本站视频密码:66668888),作者:xujunzj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yicu.cn/?p=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