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卵圆孔未闭(PFO)与隐源性卒中

2025年7月28日《JAMA》在线发表综述文章《Patent Foramen Ovale and Stroke》由David M. Kent和Andy Y. Wang撰写,系统梳理了卵圆孔未闭(PFO)与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之间的关系、诊断、风险分层、治疗决策及未来研究方向。

重要性:卵圆孔未闭(PFO)是指在正常胎儿发育期间存在于左右心房之间的开口,在出生后未能闭合。大约 25% 的成年人存在卵圆孔未闭。反常性栓塞是一种静脉血栓栓子通常通过卵圆孔未闭进入体循环的情况,约占所有中风的 5%,以及年轻患者中风的 10%。

观察结果:在病因不明的栓塞性中风(即隐源性中风)患者中,年龄在 60 岁或以下的患者约有 50% 存在卵圆孔未闭(PFO),而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约为 25%。反常性栓塞风险评分(RoPE 评分)​​ 综合了多项临床特征(包括年龄、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影像学显示的皮质梗死等),用于预测隐源性中风是否可能由卵圆孔未闭引起。在 ​RoPE 评分最低组(评分 <3)​​ 的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患病率与普通人群相似(23%);而在 ​RoPE 评分为 9 或 10 的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患病率高达 77%。PFO 相关中风因果可能性分类系统(PASCAL 分类系统)​​ 结合了 RoPE 评分和超声心动图解剖学标准(如大型分流、房间隔膨出瘤),将卵圆孔未闭归类为隐源性中风的“可能”、“或许”或“不太可能”的病因。研究发现,​经皮卵圆孔封堵术可降低 60 岁及以下隐源性中风患者的复发性缺血性中风风险。在一项纳入 6 项试验(共 3740 名患者)的汇总分析中,中位随访时间为 57 个月,卵圆孔封堵组的 ​年化中风发生率为 0.47%(95% 置信区间 [CI],0.35%-0.65%)​,而药物治疗组为 ​1.09%(95% CI,0.88% – 1.36%)​​(校正后的风险比 [HR] 为 0.41,95% CI 为 0.28-0.60)。但不同试验人群中,卵圆孔封堵的获益与危害存在显著异质性。对于被归类为 ​PASCAL“可能”组​ 的患者(即没有血管危险因素、且具有高风险卵圆孔解剖特征的年轻患者),在卵圆孔封堵术后 ​两年内,复发性缺血性中风的相对发生率降低了 90%​​(风险比 0.10,95% CI 0.03-0.35;绝对风险降低 2.1%,95% CI 0.9%-3.4%)。而对于 ​PASCAL“不太可能”组​ 的患者(例如有血管危险因素、年龄较大且无高风险卵圆孔解剖特征的患者),卵圆孔封堵并未降低中风复发率,反而 ​增加了与手术和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风险,如心房颤动

结论与意义:​​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 25% 的成年人中,是青壮年中风的一个常见原因。​PASCAL 分类系统有助于指导哪些患者适合接受卵圆孔封堵治疗。对于经过严格筛选的、60 岁以下隐源性中风患者,​经导管卵圆孔封堵术能显著降低中风复发的风险

JAMA:卵圆孔未闭(PFO)与隐源性卒中

原创文章(本站视频密码:66668888),作者:xujunzj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yicu.cn/?p=20663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xujunzju的头像xujunzju管理者
Previous 2025年6月4日 10:56
Next 2025年4月30日 23: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联系我们
邮箱:
xujunzju@gmail.com
公众号:
xujunzju6174
捐赠本站
捐赠本站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