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内容概括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结论
本文针对高甘油三酯血症诱发的急性胰腺炎(HTG-AP) 的治疗方案提出批判性观点。通过系统回顾现有临床研究,作者指出:
- 肝素、胰岛素(针对血糖正常者)和血浆置换 虽能快速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但均未显示出对临床终点(如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长、并发症或死亡率)的改善。
- 这些疗法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医疗资源消耗及成本,因此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需等待更充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
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急性胰腺炎的关联
- 甘油三酯水平与胰腺炎严重程度正相关:每升高100 mg/dL(约1.12 mmol/L),急性胰腺炎发病率增加4%。
- HTG-AP占急性胰腺炎病例的1-9%,且病情更易加重、复发风险更高(比其他病因高4倍)。
三、现有疗法的有效性分析
1. 静脉肝素
- 机制:通过释放血管内皮上的脂蛋白脂肪酶(LPL),加速甘油三酯水解。
- 证据不足:仅有个案报告显示甘油三酯下降,但无RCT证明其对临床结局的改善。部分研究甚至报告肝素组ICU入住率更高。
2. 静脉胰岛素(联合葡萄糖)
- 机制:激活LPL,促进甘油三酯清除。
- 局限性:虽能在24-72小时内降低甘油三酯,但对死亡率、住院时间或并发症无显著影响。仅适用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3. 血浆置换
- 机制:直接清除血液中的甘油三酯。
- 争议:虽能快速降低甘油三酯,但前瞻性RCT显示其无法改善器官衰竭、死亡率或炎症标志物,甚至可能延长ICU停留时间。

四、病理机制探讨
- 两大假说:
- 游离脂肪酸过量释放:甘油三酯被胰腺脂肪酶水解后,游离脂肪酸损伤微循环、诱发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
- 血液黏度增高:高浓度甘油三酯和乳糜微粒导致胰腺缺血,但此机制证据较弱。

五、核心建议与未来方向
- 当前首选策略:通过长期控制甘油三酯水平(如新型载脂蛋白C-III抑制剂)预防胰腺炎发作,而非急性期强行快速降脂。
- 未来研究需关注:
- 针对钙稳态、线粒体功能、血管修复等病理环节的疗法。
- 设计更严格的RCT,以硬临床终点(如器官衰竭、死亡率)为评估标准。
六、总结
作者强调,HTG-AP的治疗应回归基础支持疗法(禁食、补液、营养支持),而非依赖未证实的快速降脂手段。现有证据不支持肝素、胰岛素或血浆置换的常规应用,临床决策需谨慎权衡风险与获益。
https://mp.weixin.qq.com/s/OCsWUowhdZNae73OeFtoJg翻译后的观点如下:
✔目前的证据似乎都不太推荐主动降脂治疗
✔降低甘油三酯至<10mmol/L可以预防胰腺炎,但是胰腺炎一旦诱发,则降低甘油三酯并未改善结局
✔胰腺炎发生后,禁食48-72h后甘油三酯会迅速下降,主动降脂(胰岛素,肝素,血浆置换)仅仅只是稍微加快甘油三酯下降的速度
✔肝素可以从硫酸肝素蛋白聚糖中释放脂肪酶,促进甘油三酯下降,但是在使用肝素四天后,最早发生于4h,会出现甘油三酯反弹。同时其他临床结局未见明显改善。
✔胰岛素是直接的脂肪酶激活剂,促进甘油三酯下降,可以在24h内将甘油三酯下降至10mmol/L以下,但是临床结局未见明显改善。同时有研究发现,胰岛素仅能降低高血糖患者的甘油三酯,对血糖正常患者则无明显作用。
✔血浆置换直接从血浆中物理清除甘油三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但是临床结局无差异。甚至有研究发现单重血浆置换增加了ICU住院时间。并未显著改善结局,不推荐使用。
✔重点不在于甘油三酯下降的速度,而在于对临床结局和远期预后的改善
原创文章(本站视频密码:66668888),作者:xujunzj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yicu.cn/?p=20964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